商务本到底要做到什么?

戴尔Latitude E7470商务型笔记本电脑评测

Posted by Bob Guo on August 19, 2020

对于每一个消费电子产品的爱好者来说,“商务本”这一概念甫一出生就有了高级的意味。惠普战66大杀四方虽然产品本身的高素质功不可没,但也难以否认其”商务本模具下放“战略带来的优势。诚然,无论是哪一家的“商务本”都存在一定量的电子垃圾产品鱼龙混杂,但如果你舍得花钱,那么显然这些产品在办公上绝对不会让你失望。我个人认为,商务本属于“择一事,尽一生”类的产品,而正如同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那样,商务本的一切设计与定向优化都直接指向B类用户的需求。Latitude作为戴尔的商务机型产品线直接对标ThinkPad与EliteBook,在Skylake时代给出的最佳答卷-Latitude E7470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商务本。

拓展性、配置与分析

我这台机器搭载了双核的Intel Core i5-6300U处理器,16GB双通道 DDR4 2666内存,Intel I210LM千兆有线网卡。屏幕是一张1440p的IPS屏幕,面板型号为B140QAN01.0。

外观

由于是商务机的原因,除了转轴和戴尔标志性的蓝色指点杆以外的地方通体漆黑。转轴是银色的,顺带着充电接口和RJ45网线接口处也是银色,从视觉效果中把整台机器分割开来。由于我是ThinkPad用户的关系,这种设计风格深得我心。
打开机身,由于历史遗留原因,这台机器并不是窄边框屏幕,而且由于全玻璃覆盖的关系,你无法手动将其魔改成窄边框并安装其他显示面板。不过,更换B面后还是可以做到的。它的显示器使用了eDP接口与机身连接,你完全可以自行更换屏幕。
C面设计中规中矩,与更后来的80系与90系相似。键盘中间有个类似TrackPoint的指点杆,蓝色包圈,使用手感不如真小红点,但是在整台机器尺寸仅仅是T430的一半的前提下我觉得也不用要求太高。键盘手感还行,长时间打字不会太难受。触控板表现一言难尽,不知道是因为我没有调教过还是它本身就很拉跨,使用体验并不是很好。

CPU和GPU

由于它的7系定位,这台机器更注重做工而非性能。相较于同代使用45w标压笔记本处理器的E5470,使用U系列低压处理器的7470明显性能会更差。但是,有赖于Skylake架构作为Intel第二代14nm CPU架构的-relatively-高能耗比,即使严格限制CPU与GPU功耗,其性能表现在今天看来仍然远远称不上落伍-尤其是我这样一个还在用m5-6y57的人说。当然,无论怎么说,从2018年Coffee Lake架构推出到现在,移动处理器在这几年的迭代进程远超任何人的想象,从2020年的视角看来,这台笔记本使用的处理器早已落伍。
我手上的机器搭载的是Intel Core i5-6300u处理器。相比于最常见的6200u,这颗处理器默认频率从2.3GHz提升到了2.4GHz,最大睿频从2.8GHz提到了3GHz,除此之外就只有Intel vPro和TSX-NI等对于一般用户来说感知不强的企业安全功能的区别。两颗CPU的核心显卡都是Intel HD 520,这张显卡能玩玩minecraft,看看b站4k视频,除此之外也确实独木难支了。由于商务本的定位问题,我个人其实反而偏向没有独立显卡的方案,尤其是AMD Ryzen APU全面铺开和Intel Xe架构核心显卡上市之后,低性能独立显卡从任何角度是否还存在必要性就值得商榷了。

内存与存储

首先先注意,由于这台机器我收的是准系统,所以内存和固态都是我自己的,不代表你会拿到一样的配置。
这台机器有两个SO-DIMM插槽,可以安装DDR4笔记本内存条。我在测试中使用的是两张8G的2666速度内存条,都拆自我的蓝天P775DM2,组成16GB双通道。对于任何没有独立vRAM的笔记本电脑来说,没有双通道内存都是完全不可接受的,然而同样是戴尔,似乎特别喜欢在自家灵越产品线的二合一上使用纯单通道内存,只能说这就离谱。戴尔官方提供的最大内存容量也是2x8=16G,但是理论上你可以试试32G甚至更高,不过我不觉得这种双核U系列本子有上到16G以上的必要。
存储方面,E7470只有一个NGFF槽供存储使用。2280尺寸,支持SATA或NVMe,有足够的空间放下双面NAND的盘,所以理论上你要用那个8TB QLC的盘也是没啥问题的。没有2.5寸盘位或第二个NGFF确实有点可惜,尤其是在后面的拆机中你会发现似乎整个Skylake架构的Latitude都有空间利用率过低的问题,而E7470完全有足够的空间放下第二个NGFF插槽。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表。我测试时使用的是一张陪伴我三年的三星SM961 256G MLC固态。这张固态可以说是三星消费级NVMe OEM中永远滴神,使用三星自家北极星主控和MLC颗粒,性能之强劲在PCIe 4.0开始普及的当下都难有敌手。不过,高性能带来高发热,这张盘并不适合平板等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还是老老实实PM981a吧。而且,即使是三星MLC,在三年的重度使用下也逐渐疲态尽显。现在它的速度已经掉了很多,虽然仍然性能强劲,但也确实廉颇老矣。

网络

这台机器有三种不同的联网方式:RJ45千兆有线网络、WiFi无线网络和LTE 4G网络。不过,我这台机器上没有安装LTE网卡(虽然有天线),所以并不支持LTE。两个网络方案都来自Intel,分别是I210LM千兆网卡和8260AC无线网卡。I210这张卡玩软路由的朋友一定很熟悉,这个名字在无数的软路由方案中都有一席之地。虽然我自己用的是四口i340,但是对这个名字也是如雷贯耳。当然,由于我家入网只有百兆,无论是什么千兆网卡都是盘龙卧虎无法发挥,这一点就比较尴尬了。8260AC这张无线网卡支持2x2天线,最高速度867Mbps,支持802.11ac无线网络,集成蓝牙4.2,与知名电子垃圾华硕天选中的无线网卡具有相似的性能参数,但可惜这台机器比华硕天选早了三四年,所以使用8260AC不仅不是毫无诚意甚至是诚意满满。由于商务本需要使用Intel vPro技术,所以它自然也需要选用支持该技术的无线解决方案,而8260AC正好就是这么一个无线解决方案。LTE这一块,由于我个人并不认为笔记本LTE有什么太大的价值(我要么手机开热点要么就直接本地存储,不是很习惯基于云的服务),加上手上也没有多余的流量卡,所以也就不做测试。

IO

这台机器的IO很有意思。以人位为主视角,左侧只有一个智能卡读卡器,右侧只有一个SIM卡槽、USB3、SD卡和耳机孔,其他所有的IO都在后部,包括电源接口、RJ45网络接口、两个USB3、HDMI与miniDP接口。C面有指纹和NFC,底部还有一个戴尔E-Port接口。
虽然看上去可能略有不足,但在实际使用中完全不存在这种问题。这台笔记本面向的用户十有八九并不需要接驳大量的USB设备,加上高质量的触摸板与指点杆,我并不认为三个USB3接口会造成什么困扰。两个显示输出接口是很优秀的设计,由于商用场景经常涉及多屏幕环境,这种安排是合理也有切实必要的。E-Port作为戴尔的拓展坞接口,与其它厂商的拓展坞一样,是为了保证在办公室拍上去就自动接上所有设备、拔下来就单机轻松出击而设计的,也是一个肥肠商务的设计呢(笑)。当然,大量的拓展坞一旦随着机器退役流入二手市场,其价格也会香到令人咋舌。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这台机器的一些设计所以没有买,接下来就直接买TB3的机器了也没必要,不过如果有人有需求的话倒是可以看看。
屏幕是这台机器最亮眼的部分。1440P IPS 支持触控,72NTSC色域,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并不落伍甚至还能吊打一些电子垃圾。我手上这台机器使用的面板是B140QAN01.0,来自友达光电,屏幕素质很高,无论是看片还是写代码都很舒适。具体的数据测试由于没有专业工具无法进行,但是观感上还是很不错的。当然,商务本传统768p45NTSC也少不了,买的时候记得小心甄别。如果你未来想升级触屏请务必注意直接购买触屏版的主板,触屏功能需要一根特殊的排线。
NFC、SC和指纹三重加密,加上Intel vPro等功能,使得这台笔记本电脑理论上具有极强的安全性。但是,对于我这种TPM is bull$h1t的Linux用户来说,这些TPM都没有任何卵用。虽然指纹是个很好的解锁方式,但是Linux下指纹的使用比较麻烦,加之我也不怎么用这台机器,所以我就没有进行专门的调教,而也是因此,这三项功能并不会纳入到评测中。不过,如果你是Windows用户,指纹的驱动会自动安装。

拆机

拆机还是相当简单的。拆掉D面所有螺丝就可以拿走底部挡板,然后就可以进行升级与维护。两个SO-DIMM插槽、M.2 2280 NGFF以及WLAN和WWAN接口都一目了然。在两张网卡旁边有一块专门用来收纳天线的部分,这必须给予好评。电池容量较大,有55Wh,型号是J60J5,不过我这台电池损耗已经20以上。尽管如此,它仍然能保持四五个小时的连续办公,只能说14nm工艺是真的省电,而后文要提到的机器设计上的一些小特性也有助长续航。主板本身的设计还算是精巧,但是主板下方的空间利用率简直惨不忍睹。也难怪当时刚刚出来的时候有人说这台机器开了倒车;而我自己的Latitude 5175(同样使用Skylake处理器)也有一样的毛病,而且我现在都不知道这个问题在后续的产品中是否有被改进。

测试项目

笔记本测试的传统艺能是Windows,而我作为一个Linux用户也会在Linux环境下进行一些测试。当然,为了保证测试的可复现性,Linux测试环境将会被打包并上传到这里,如果有任何人有需要可以自行下载。我是Arch Linux的忠实拥趸,但是为了方便起见,这次使用了Kubuntu 20.04作为测试用系统环境。测试环境的用户名是test,密码123456,root密码没有设置。除了Kubuntu自带的软件和完成测试所必需的软件包之外没有安装任何其他工具;测试中用到的项目源码也需要你自己去git clone。system.img需要64GB的空间,boot.img则需要300m空间,请保证至少使用一个128GB的固态硬盘操作。由于分区UUID问题,个人建议使用chroot进行操作。
再简单介绍一下测试环境和项目:

  1. Windows环境
    • 操作系统版本: Windows 10 专业版 1909
    • 测试项目:CineBench 20、AIDA 64烤FPU、CPU-Z
  2. Linux环境
    • 操作系统版本:Kubuntu 20.04,Linux内核版本5.4.0-42-generic#46-Ubuntu
    • 测试项目:Linux内核编译、游戏 所有测试均在恒温26摄氏度的空调房内进行。

      测试结果

  3. Cinebench 20
    这个我相信我不用多说了,你来看这篇文章却不知道Cinebench R20的估计屈指可数,所以在这里就不多解释了。多核687单核296,根据这张太平洋电脑网的R20跑分表,多核跑分结果在AMD A10-7800和Intel Core i7-7600U之间。鉴于这颗处理器本身全方位落后于7600U还有后面的骚操作,这个成绩也不算无法接受。
  4. AIDA 64烤FPU
    这里是这台电脑真正令我刮目相看以至于专门将其定义为“完美”商务本的理由。三十分钟单烤FPU,CPU温度一直限制在73摄氏度,功耗最高飙到20w但是长时间保持在15w,风扇保持在5400转左右,实测人位噪声基本无感知。这台电脑通过从BIOS层面(在Linux下测试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限制处理器TDP来获取更长的续航、更舒适的表面温度与更轻的噪音。如果这是一台游戏本我现在会直接开骂,但由于它的产品定位是商务本,我对此没有任何意见甚至反而觉得这样设计更好。15w的性能对于大多数任务来说并不是无法忍受的,而对于在各种地方都要办公的人来说,尽可能地静音和长续航才是他们所急需的。
  5. CPU-Z跑分
    最新版CPU-Z,三个跑分基准都测试过。17.01跑出单核295.5,多核829.2;19.01跑出单核100.9,多核282.0;19.01AVX2跑出单核406.7,多核1267.6.单多核对比符合超线程系统的预期,不过AVX2的效果高的超出预期,可能是因为这个基准更有效地利用了多线程。
  6. Linux内核编译
    终于到了每个Linux爱好者的必修课-编译内核了。由于我使用的是Ubuntu操作系统,所以编译内核还算是比较简单。具体操作流程在此不表,使用Ubuntu的官方配置文件,最后总共耗时78分钟35秒,这还是建立在我之前失败过一次之后马上重新编译的速度,相较于之前的XPS12快了很多。
  7. 游戏测试
    游戏测试还是那几套,不过我只会测试那些XPS12打不了的游戏并加一个潜行者:普里皮亚季的阴影。这个游戏很神奇的有了官方的Steam Play支持,而它的两部续作-晴空和切尔诺贝利的阴影都没有官方支持,很神秘。
    • Left 4 Dead 2
      老样子,死宅之路怎么样不用我多谈了吧?2k全屏满分辨率,使用官方推荐画质设置仍然无法完全流畅,一旦僵尸多了就容易触发卡顿。当然,如果是768p版本那甚至可以把特效再拉高一点也没有问题。
    • Counter Strike:Global Offensive CSGO由于使用了V社起源引擎,其优化一直是出了名的优秀。但是,使用默认的满分辨率特效即使是在启动页面也是经常卡顿,即使是将所有特效都削减至少一个等级后也是如此。我怎么也想不到万元级的本子玩CSGO也能翻车。不过,CSGO是出了名的CPU sensitive,这台机器只有15w的TDP也确实限制了CSGO的表现。即使在最低画质的沙漠2中,除非场上所有AI全部死亡,否则游戏体验连“勉强能玩”都说不上。第一局AI似乎特别喜欢冲中路,这就造成了在我玩家的附近存在大量的计算任务,其性能的低下是完全可以预料的。只不过,我实在没有想到它能低到这种程度。如果你打算用这台电脑在办公之余做两把磨刀石,那么我相信你的体验一定是wdnmd。
    • Stalker:Call of Pripyat
      CoP一代经典,继续抄袭我在之前XPS12评测中的内容就是:

      这款游戏是经典乌克兰恐怖游戏潜行者三部曲的最终章,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潜行者系列游戏。一句“Hello stalker How are you”被无数潜行者玩家津津乐道,剧情与gameplay尽管不算大作但也绝对值回票价。甚至今年知名的国产恐怖游戏《港诡实录》中,当玩家进入第二节,在戏院的一块黑板上就有留下制作组为了致敬留下的小彩蛋。可惜,由于制作团队早已解散(部分人员组成了4A,现在开发地铁的团队),这款游戏显然不会提供官方Linux支持,而Steam也没有专门对这款游戏做Steam Play的优化和适配,需要玩家自行选用特定版本的Proton或Steam Play进行游玩。而且,甚至在正宗的Windows 10电脑上这款游戏都存在一些影响游戏体验的恶性bug,在Linux上套壳游玩的体验如何可想而知.

    不过呢,在2K分辨率全屏下使用静态光照和最低画质,游戏体验以外的不错,个人目测30+还是很稳的。

    • Stalker:Shadow of Chernobyl
      潜行者系列的起源,也是我个人这段时间经常玩的游戏。由于是初代作品,这部作品在很多方面并没有后世的作品来得成熟,系统和剧情等很多方面都略显不成熟,但瑕不掩瑜,这部作品仍然为后世开启了一扇新世界大门。有意思的一点是,这款游戏是华硕赞助的,所以你会在开始的商人处看到一台画着ASUS商标的笔记本电脑。在后续的作品里(比如CoP)你即使有真的看到电脑,而且也认出它们的设计风格十分类似早年华硕电脑的设计风格,但你就是无法看到商标。话说有没有懂一点的老哥过来看看这是什么机器啊w
      游戏体验上,2K全屏还是静态光照,但是画质可以调到中等,这个时候的游戏体验与上文CoP的体验类似,如果愿意做细致的调教,应该可以做到2k分辨率下60帧运行。

      总结

      这台电脑正如同我在一开始就描述的那样,完全配得上“完美”商务本的称号。但是,这个完美也仅仅是在2016年的标准上。从2017年Ryzen投入市场开始,Zen架构大杀四方,逼得老对手Intel通过强行增加核心数的方式进行对抗(不过这里也能看出Intel的牛逼,即使老对手从零开始更换CPU设计,通过加核的方式也能在战争初期不落下风甚至争取一些优势),甚至在今年推出的4000系APU上跨区间吊打Intel全家,加之AMD收购ATI得到的GPU技术,对于一台企业使用的纯集显商务本来说,AMD已经是一个能与Intel五五开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了。而对于我这样的个人用户,搭载AMD Ryzen APU的商务本已经远远比Intel的更有购买价值。即使是在二手市场,购买初代Ryzen APU也比这些Skylake架构的老机器更为实用。即使初代Zen架构在兼容性方面略有不足,但其高速的GPU和物理四核带来的规格层面的优势,以及Ryzen普及后各大ISV为其提供的优化,都导致它架构层面上的小缺陷能够被有效的弥补一部分。而戴尔作为我偏爱的厂商在御三家里是对AMD最不上心的,目前Latitude产品线仍然没有出现使用4000系APU的产品。这种配置上的落伍不仅导致优质的硬件对高负载的商业任务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导致其在口碑上的极度下滑。再这么下去,戴尔退出PC御三家的行列指日可待。
      说回机器本身。如果我是一个经常出差、需要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展开文件整理的职场精英,我觉得我会很喜欢这台电脑的一些精巧设计。例如,通过限制TDP在性能与使用体验上达到一定平衡,保证续航的同时又不会牺牲太多速度;高素质的屏幕(选配)可以让我在工作之余观赏各种影音甚至玩一些要求不高的游戏;而最关键的是,它的设计让周围人一看就知道我是一个专业人士,对我的印象分必会加分不少。如果我是某个企业的IT管理人员,我会乐见它从底层开始为安全性做的部署和全方位的安全防护措施,这些措施都能有效方便我的工作。而作为一个电脑爱好者,虽然我对其不提供更高的性能释放选项以及没有赶上USB Type C的早班车颇有微词,但不得不承认,它精细的做工和戴尔祖传的优秀BIOS界面以及商务本的二手低价都能够让我自愿购买作为文字处理/视频娱乐机器。除了15w的长时CPU功耗和PD充电/USB Type C的缺失以及其空间利用率的低下,这台电脑在我眼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缺点。如果说还要加一条,那就应该是被时代的潮流抛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