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眼泪

Mac Mini 2009(A1283)评测

Posted by Bob Guo on December 26, 2020

近几年苹果可谓是意气风发,先是2019 Mac Pro以其高昂的售价和毫不夸张站在消费电子顶端的工业设计以及高度可维护性几乎站在了单路Xeon工作站的顶峰,后是M1芯片携摧枯拉朽之势成为热门话题,但价格也同样居高不下。Intel Mac的时代已然落幕,新的Apple Silicon时代即将来临。在此时,我们不妨前来回顾一下Apple第一次从PowerPC转变到Intel x86架构的模具的谢幕。而这,就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Mac Mini 2009年末,型号A1283。

外观

Top panel /w Apple logo Bottom panel /w rubber Front Left Rear panel /w IO Right 这台机器的外观设计是颇具老苹果风格的,从PowerMac时代一脉相传的设计语言。全身金属点缀玻璃塑料与橡胶,虽然由于橙色的原因充斥着时代的风沙,但仍然能够感觉到当年设计的精致与典雅。正面只有SuperDrive吸入式光驱和电源指示灯,左右两面都没有任何接口,所有接口和电源键都在后部。作为一台摆在桌子上的miniPC,这种设计虽然不够方便,但有一说一纯路人不吹不黑是真的好看。苹果的设计,绝了。顶部是玻璃盖板配合Apple logo,而底部则是铭文、序列号的所在。通体橡胶制成的脚垫也可以有效缓解震动,对于只有机械硬盘可选的2009款Mac Mini来说是很有效的设计。
PSU PSU's connection to machine PSU Information 机器本身确实很好看,但电源却真的差点功夫。这个标称功耗85w、输出18.5v,4.6a的A1105型电源适配器尺寸尺寸比我ThinkPad T430的90w电源适配器还要略大一圈,虽然跟Mac Mini一样采用以白色为主色调的设计风格,但巨大的尺寸仍然给人一种突兀的质感。而且,如果把电源适配器也纳入考量,那么这台机器真的称不上有多小巧玲珑。不过,在拆机环节各位就会理解个中缘由,所以在此先不展开。 Connect to cord Cord port When Connected 它的输入接口是梅花三弄,设计上可以无缝衔接到适配器上,这个设计确实很好看。适配器是台达代工,所以稳定性上应该还是可以信赖的。

接口

IOs 这台机器的接口并不出彩:五个USB2、miniDP和miniDVI、IEEE1394火线、耳机和RJ45以及电源输入,就这么多。有一说一,苹果一直以来都不是以接口宽裕而闻名的,但这台机器的接口是真的相当丰富。其中特别令我感兴趣的就是这个IEEE 1394。火线接口历史悠久,1995年被IEEE接纳为工业标准(IEEE 1394),而我这台机器上的是最后的九针FireWire 800接口。这个接口的速度能够达到800Mbps,喂饱U盘和移动硬盘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这个接口还可以同时输出高功率的电力,所以有很多早年的移动设备采用这一接口同时作为数据传输和充电接口,典型的就是Apple iPod。说实话,作为一个Nostagical computing nerd,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有火线接口的设备,所以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利用这一接口。

拆机与配置

"Delid" Mac Mini Connect between SATA board and soundcard Front speaker Mac Mini /wo optic drive and hard disk 这台机器的拆机还是十分简单的-不仅是因为十年塑料的老化,也是因为这台机器从设计上就很容易拆开。你不需要任何螺丝刀,只需要一个高强度的翘片就能毁掉保修,拆开来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需要适配器外置了。这台机器的设计实在是精巧,甚至可以说是巧夺天工,在大量采用标准件(SODIMM与2.5寸、7mmSATA硬盘)的前提下达到如此水准,不得不佩服苹果的工业设计团队。硬盘与光驱取下之后就能较为方便地拆换内存,可维护性也足够高 Motherboard Front Motherboard Rear 配置上,这台机器也不算落伍。2.53Ghz Intel 酷睿2双核处理器(P8700)、NVIDIA GeForce 9400M显卡(最高可使用256M共享显存)、4GB内存和320G机械硬盘。现在来看当然已经太过于old school,但在2009年这个配置还是不差的。NVIDIA显卡也是一个意外之喜,对于播放视频来说增益很大(没人打算用这破玩意儿打游戏吧)

CPU

CPU under heatsheld 这一系列机器采用了酷睿2双核平台,我手上的是次强的P8700。这颗采用BGA封装的CPU的一个优点就是它仅仅25w的TDP。这颗64位处理器是2008年Q4推向市场的,不支持睿频和超线程,但支持虚拟化。不过,不知道Apple是怎么想的,使用该平台的Mac产品全线不支持虚拟化。这一限制似乎是在OS层面进行的,因为在Windows下明确显示了支持硬件虚拟化。

显卡/芯片组

MCP79 Chipset under heatsheld 老玩家都知道,曾经在x86大战没有进入两强争霸局面的时候,芯片组也是有很多选择的(这也是那段时间鬼才主板这么多的原因之一)。而像NVIDIA这样有其他优势的厂商提供的芯片组方案自然也很受有特殊需求的OEM欢迎。这次的Apple也是一样。NVIDIA MCP79芯片组自带一枚NVIDIA ION架构的GeForce 9400M集显,最高能够使用256M的内存作为显存,对于8GB内存的设备来说,拿走256M自然不会造成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如果只有4GB甚至更少就得另说了。说回ION架构,这一架构是NVIDIA针对上网本需求的产物,相较于Intel解决方案对3D图形和多媒体编解码更强,支持FHD视频解码,某种意义上就是09年的MX系列。性能仍然羸弱,但应对基础的多媒体需求并无大碍,对于一台紧凑型、入门级Mac电脑来说倒也不算过分。

网络方案

Wireless Chipset Wireless Chipset info 这台机器采用了WiFi+蓝牙+RJ45的网络方案,其中WiFi与蓝牙采用的是BCM94321方案,支持蓝牙2.1和300Mbps。性能上平平无奇,但这张网卡神奇的是它的安装方式。 cable for Wireless cable & chipset 不同于传统的miniPCIe或NGFF,这张网卡采用的连接方式是类似于手机与平板的接口,利用一条排线连到主板上。 Connect to mainframe Antenna 另外一个颇为迷幻的地方是它采用了三个天线接口,也许是WiFix2+BTx1?这三条天线机器难以安装,可以说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这是升级与维护最大的阻碍。
RJ45方案则是直接来自MCP79芯片组,支持千兆速率。直接来自MCP79这一点我是真没想到,毕竟在我的印象里NVIDIA并不是以一个网络方案解决商的身份出现的-虽然收购了Mellanox之后NVIDIA在网络方面的技术实力瞬间跻身一线-更别说在芯片组里集成千兆网络确实是一个匪夷所思的设计。不过,考虑到这一芯片组是为上网本设计的,这样的安排似乎也变得十分合理。

内存

RAM slot 内存是标准SO-DIMM,默认是两条1066的2GB内存,但最高可以到1333的4Gx2,相较于某些产品来说已经好很多了。我个人在有价格合理的SKU的前提下对BGA的内存并没有太大的恶感,但是BGA SSD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我无法接受的。4GB内存现在看来早已捉襟见肘,我自然也给它换上了上文提到的1333 4Gx2组成8GB双通道内存。

硬盘

Connector for SATA board Front of SATA board Rear of SATA Board 硬盘则是从一个子板衍生出来的两个SATA接口,都运行在SATA2速度下。一个给硬盘一个给光驱,在macOS里也有上下盘位之分,但是对性能是没有影响的。原装的320G东芝硬盘我购买了一个转接器放在光驱位,主盘位换了一个90G的DIY固态硬盘,起码能有个SSD了。至于这个子板本身,它是主板上专有接口转出的PCB,提供两个SATA2、音频与对应的供电,并同时为风扇等其他部件提供供电。

声卡

Sound Card Chipset 这台机器的声卡也是独立在另外一块PCB上的,芯片的型号是ALC885,来自瑞昱。很普通的一张声卡,没什么好说的。

散热

cooling fan 自从切换到Intel架构之后,苹果在散热方面一直不算优异。曾经PowerMac G5双路系统的巨型水冷散热器不见踪影,但某种意义上Intel处理器相对更高的能耗比也能缓解一部分这方面的压力。这台Mac的CPU散热由一个常见于嵌入式设备的被动散热器与一个风扇构成。整机只有这一个风扇,芯片组采用被动散热方式,颇有末代Intel MacBook Air的理念。可惜的是,由于其设计原因,我无法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损拆开散热器拍摄CPU与芯片组的全貌(并进行清灰换硅脂的操作)。

多操作系统兼容

自从Mac全家桶更换到Intel架构之后,Mac机就可以安装各种其他操作系统。Apple为了支持Windows on Mac甚至专门开发了Boot Camp来提供官方支持。在后期的一些机型上由于T系列安全芯片的存在导致部分操作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但早期Mac除了博通网卡之外应该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不过还是需要测试。
测试包括以下几个操作系统:Ubuntu 20.04、Windows 10,在不使用Boot Camp的情况下尝试安装到内置的固态硬盘中。

Ubuntu

Running Ubuntu 20.04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矢志不渝的Arch Linux忠实用户。但为什么我在评测中几乎不使用Arch Linux而是Ubuntu Linux呢?我个人认为Ubuntu Linux是最适合新手入门的发行版之一,其文档资源多如牛毛,而且镜像丰富、安装傻瓜,最关键的是Ubuntu并不是一个特别注重GNU精神的发行版,这就意味着在很多方面它更偏向于实用-例如预置的驱动程序。而且,Ubuntu是一个传统的版本式发行版,在复现环境中也更方便。
说了那么多,安装怎么样呢?
安装Ubuntu简单至极,只要选择U盘启动,然后按照正常流程一步步安装下去即可。除了NVIDIA显卡安装官方驱动与博通无线网卡之外都直接Work Out Of Box。 neofetch

Windows

Windows 10 working fine on this Windows不多说了吧?即使新一代网民都是手机上网不玩电脑的也不会说不认识Windows吧?真别恶心我啊
Windows安装一直十分简单,但真正的问题是驱动。不是博通驱动,是显卡驱动。ION架构的显卡驱动离目前最新的460差了四年之久,版本号落后一百多,虽然也不是不能用但是对于一个Arch Linux用户来说用不上最新的软件包就跟跑了好久的渲染在99.9%突然蓝屏而且没有保存重启之后还掉盘的痛苦是一模一样的。
不过,你永远可以期待微软。即使调出安装盘十分艰难,但换上一个来自ThinkPad T430的、预安装好Windows 10的系统盘后却能一次点亮。除了显卡驱动需要额外安装之外没有任何问题。微软,兼容的神。

性能测试

因为这毕竟是一台Mac,所以性能测试将会基于macOS进行。这台机器官方只支持到10.11 El Capitan。这一版本虽然应对国产软件似乎还并无太大压力,但我使用的大部分软件都已限制到10.12甚至10.13,为了保证可用性,我使用第三方补丁工具安装了macOS 10.14 Mojave。更新的版本也可以装,但硬件兼容性似乎有点问题,所以用Mojave即可。在Mojave下,包括Xcode在内的主流集成开发环境都仍然能够正常运行。由于技术限制,部分项目将会在Ubuntu Linux 20.04LTS下进行。
测试包括以下内容:

  • 理论性能测试(Cinebench R20\UnixBench\鲁大师\AIDA64)
  • 高清视频播放
  • Linux内核编译
  • 老游戏测试(半条命2、求生之路1、CS起源)

理论性能测试

这一块没啥好说的,跑个分,图个乐,笑一笑就好。

Cinebench R20

我本来想用R23的,但是R23很神秘的跑不动,所以我还是回去用R20了。R20也不错。在跑R20的时候,我机器外部的功耗计测试的输入功耗大约在40w左右。最后的得分只有区区274分,对于一颗物理双核、没有超线程的45nm处理器来说勉强可以接受。所有Intel Mac Mini除了2018年款全部采用笔记本平台,而2018款也是嵌入式桌面平台,这自然会损失一点性能。不过,Mac Mini本身的定位就在于入门,所以我个人并不会对此过于苛求。

UnixBench

这个项目在macOS下运行有一点小问题,所以我挪到Linux平台进行测试。单核685.4,多核1274.7,惯例测试结果上云,地址在(这里)[bench/macmini3,1/unixbench.html]

鲁大师

鲁大师正式版,娱乐为主吧。 Ludashi benchmark 新版鲁大师的跑分在GPU测试段蓝屏,但旧版鲁大师可以跑完全程,总分27919分,其中显卡性能只有2198分,这一性能在鲁大师排行榜中属于极差的地位,被AMD Radeon HD4200和AMD Mobility Radeon HD 3470前后夹击,虽然在实测中使用表现在非游戏场景下并不算特别拉胯但这一跑分成绩还是有点尴尬的。

AIDA64

这一个跑分更多是对机器本身的实力进行测试,而非分数。

GPGPU测试

GPGPU GPGPU测试针对的是CPU和GPU的缓存性能和计算性能。在测试中,由于GeForce 9400m显卡的显存划分自系统内存,其速度和容量都有限制,故成绩不佳

内存与缓存测试

Ram & cache 这一测试针对的是系统内存和CPU存储的测试,可以看到我设备的内存延迟高达100ns以上,虽然我不清楚这对于DDR3 1333Mhz的设备来说是否正常,但这个成绩还是让我有一点点的忧虑。至于内存的速度,这已经是PCIe 4.0级别SSD的水准了,实在是8行。

稳定性测试

在单烤FPU中,可以观测到机器的两个CPU核心都没有超过40摄氏度,功耗卡在13w附近,此时的频率在2.47Ghz附近浮动。将CPU、FPU与Cache全部选择之后功耗也没有明显的提升,此时频率降低到2.4Ghz附近浮动。功耗计显示的输入功耗也一直在40w左右浮动。

高清视频播放ww

既然咱都上了老黄家的卡,不播个片怎么行呢对不对。既然这篇文章的撰写是在圣诞节附近完成的,播放的素材就是著名的《凉宫春日的消失》。VCB封装,Ma10P_1080P。播放器采用macOS自带与VLC这两个方案进行测试。鉴于ION架构宣传中就有1080P高清视频解码,我个人还是很期待表现的。为了防止USB2.0端口造成瓶颈,视频文件是拷贝到机器内部的固态硬盘上之后再播放的。
播放效果还是很流畅的,这台机器拿来做FHD级别的HTPC问题真的不大。

Linux内核编译

在我这里的机器不走一次Linux内核编译都不能算经过我手的23333。基本套路还是那些,USTC的git镜像、软件包、编译,et cetra。 Linux Kernel Compile Result(Command:time make -j2) 由于这颗处理器在架构和制程上的全面劣势,编译时间长达156分27秒,仅仅落后于搭载三代酷睿低压U平台的XPS12。

老游戏测试

虽说这个卡不适合玩游戏,但是2009年那段时间优秀的游戏层出不穷,不体验一下老机器配老游戏根本对不起我游戏玩家的身份。而且,我特别挑选了一批神油优化的游戏,尽可能让机器能够最佳状态运行。不过可惜,这台机器仍然不适合进行任何游戏,实在是很尴尬。

半条命2

作为开创了电影化FPS的经典-《半条命》的直接续作,半条命2几乎满足了老游戏评测的全部需求:经典、可复现、神优化。作为Source引擎的开山大作,半条命2的优化真的是绝佳。不过,绝佳的优化在硬件的全方位拉跨面前无能为力。即使在FHD全屏开最低特效的情况下,半条命2的游戏体验仍然远远无法称作流畅。

求生之路1

跟上面的一样,不过因为游戏的随机性更强,压力也更大,结果可想而知。

CS起源

CS:S Setting CS:S Benchmark 还是一样,不过有专门的benchmark。以默认画质开FHD全屏测试,帧数达到“电影级别”,理论上仍然有一定的可玩性,但CS起源可玩实在是没什么现实意义。

总结

除非有特殊的需求、对Apple有信仰,或者想要体验最早的Intel Mac,否则我个人不推荐任何人购买这台机器。虽然价格在苹果电脑来说算是便宜的,但是它由于采用了45nm的酷睿2处理器,性能在现在来讲已经难以应对实际需求。加之十年的硬件可靠性如何也确实需要打一个问号,我个人实在不推荐购买这台机器用于实际的生产需求。如果只是为了图个乐子,或者拿来做一个便宜的HTPC,那么这台机器还是有一定购买价值的。我个人不推荐使用10.12以上的macOS,更推荐直接安装Ubuntu使用。
但是,作为一个玩家的角度,这台机器更多是一个历史的见证:2006年苹果从PowerPC架构转向Intel X86让Mac与IBM PC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也催生出了“Hackintosh”这一概念。而在今年Apple从Intel X86转向自研ARM芯片又在一定程度上杀死了Hackintosh。这台机器的模具从2005年1月PowerPC Mac Mini开始投入市场,到这一台机器作为绝唱,Mac Mini也正式成为了消费者愿意去接受的一款MiniPC。即使是在十年前的技术限制下,苹果的工程师也以极其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在迷你的机身中安装了所有必要的元器件,使得这台机器具有极高的完整度,而这种作为Desktop Replacement的设计理念也是极其超前的-Intel NUC的火爆就证明了市场是愿意接受这么一款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