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台湾的笔记本ODM厂商蓝天发布了一个全新的笔记本电脑系列:P770/50ZM。虽然它们与隔壁友商微星的GT72一样都是台系笔记本厂商在旗舰游戏本上抛弃Optimus走向独显直连的先驱,但P750/70ZM自身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它象征着桌面处理器方案第一次在商业量产笔记本上出现。不过,由于彼时的高性能笔记本电脑普遍使用基于Socket G3的可更换CPU设计,这点在当时并没能让它在一众机型中脱颖而出。
2015年末,英特尔迎来了传奇的Skylake处理器微架构。Skylake架构的传奇之处不仅在于它第一次在消费级硬件上带来DDR4内存,更在于它可谓是英特尔自从酷睿2以来最长寿的微架构。从2015年的Skylake到2020年的Comet Lake,这款微架构见证了包括AMD再次崛起、MSDT突破四核桎梏以及Apple再次转向软硬一体化等消费电子领域的历史性事件。无须讳言,光是这段时间中消费电子领域的热点技术进步本身就能继续展开一篇文章,暂且不展开。总之,Skylake架构除了带来DDR4内存之外,在笔记本领域也带来了一项变动-全线BGA,Socket G3正式后继无人(好吧其实正式来说Broadwell就已经没有PGA的CPU了,但毕竟。)诚然,这一改动能够允许OEM设计并制造更为轻便的设备,但以消费者的维修权作为代价也确实值得商榷。无论如何,蓝天也同样设计制造了P770/50ZM的迭代机型,也就是本文的主角,蓝天P775/50系列。由于P775/50本质上为同款机型,本文中所有数据均基于P775DM2机型测试。
外观、配置与拆解
作为蓝天的桌面单卡旗舰(同期亦有双卡机型P870),P775DM2可谓是蓝天工业设计之集大成者。继承自770ZM的设计语言,整机切削的形状、尾部从汽车继承的格栅设计,以及A面的线条无一不彰显着它作为旗舰板砖游戏本的骄傲与自豪。同期的微盟16L1(另一款支持LGA 1151接口的准系统游戏本)设计十分类似,只是还有一个抠掉龙盾和RGB、换上Xeon与Quadro的“工作站”版本令人有点迷惑:这种设计放在游戏本上彰显个性很好,但作为工作站是否有点过于张扬?话说回来,由于是准系统,它的A面没有任何品牌Logo(比如那个土鳖到爆炸的战神),当然如果有贴个几十块的贴膜就行。
主板
既然是Skylake平台,那自然使用的是Z170芯片组。后期的TM系列机型升级到了Z370,但其实对于笔记本电脑这个使用场景来说它们并没有多少区别。毕竟,在台式机上它们也没多少区别就是了。纵观整张主板,除了硕大的LGA 1151插槽和显卡用的MXM插槽之外与一块普通的游戏本主板也没多少区别。
UEFI Firmware
既然使用了桌面级的芯片组,其BIOS固件自然在评测中也需要占据一席之地。作为Z170芯片组的设备,P775DM2原生仅支持Skylake与Kaby Lake处理器,但可以通过对BIOS进行魔改来允许使用全系LGA 1151处理器。通过刷入SMXDIY论坛dsanke大佬提供的魔改版BIOS,用户可以在这台机器上安装酷睿6-9代全系列处理器,以及i9-10980HK(的ES转针U)或CC150等特殊处理器(除Skylake ES),显卡也可以支持到目前最新的3080 MXM。
需要声明的是,如果需要刷写BIOS,需要拆机,并利用CH341a等刷写器对BIOS芯片进行操作。这一操作是有一定危险性的,请万分谨慎,并确认自己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处理这些问题再下手。
CPU
既然采用了Z170芯片组,CPU自然是基于LGA 1151接口的产品。所有的1151CPU都是Skylake的产品,而Skylake作为Intel的常青树架构在2022年的眼光来看性能也仍然够用。而这台具体的机器搭载的是一颗65W的Coffee Lake ES处理器,型号是QN8H。
物理六核,2.9G,65W,规模上就是8700的ES,就是一颗很普通的处理器,购买时售价一千出头,把原配的7700用两千块回收之后还能剩下一点钱买个Nexus 6P,这波啊,这波是减钱提性能。
至于这个LGA 1151接口本身倒是没啥可说的。从H110到Z390,这个插槽某种意义上算是Tick-Tock迭代策略甚至整个Intel处理器业务的ICU,连续四代CPU无论是微架构还是制程节点都没有显著改进,全靠核显、频率、核心规模拓展和对微架构的打磨获取综合体验的提升,甚至这个核心规模的提升还是在友商将八核杀到MSDT的前提下被迫进行的回应,不得不让人开始怀疑Intel是否已经失去当年引领业界的技术实力。HEDT友商16-32-64打核战争常年18核卖$999,服务器up to 28c socket/56c BGA属实摆烂中的战斗机。尽管有各种各样技术上的原因去justify,这种摆烂依然是值得唾弃的。当然,自从Alder Lake这枚半导体核弹爆炸,Intel也算是基本痊愈出院,不过,这就不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了。
内存
作为旗舰板砖本,P775DM2支持四个内存插槽,以双通道2DPC的模式部署。同样,由于直到Z370和Coffee Lake平台才有128GB内存的官方支持,默认情况下的P775DM2只支持64GB内存,但在刷完BIOS之后,也可以支持128GB的内存。
四个内存插槽分为两组,DIMM0和1在键盘下方,DIMM2和3在主板背面。同样,0和1或2和3都是一个单独的通道,只有0、2或1、3才是双通道。当然,对于土豪来说,把四个插槽全部插上32G的内存条,组成128G内存池就可以直接毕业了。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台机器最高只支持2666的内存速度,这点对一些内存敏感的游戏或应用来说可能造成困扰。
在本次测试中使用的内存是两条三星M471A2K43EB1-CWE,双面dual rank 4BG,组成32GB双通道。标称频率3200 CL22,实际频率2666 CL19。这对内存也是之后(如果还有)评测时会使用到的测试用条。
硬盘
现代游戏本基本上只有两个M.2接口,少部分机型(像宏碁暗影精灵)会额外提供一个SATA硬盘位方便安装机械硬盘或SATA固态。当然,也有像灵刃14或拯救者R9000X 2022这样只提供一个M.2硬盘槽的产品。这台P775DM2在存储上也继承了内存的宽裕,提供两个同时支持NVMe和SATA的M.2接口和两个2.5英寸SATA硬盘位。其中,两个SATA盘位和一个M.2接口被独立在一个硬盘仓中,另外一个M.2接口则在主板仓中。
不过,由于Z170芯片组本身的限制,所有存储器都连接到PCH上,没有直连CPU的存储。为了减少测试时存储系统的瓶颈,所有测试用的应用程序都在一张SN550固态硬盘上运行。虽然不是什么顶尖好盘,但是消除存储瓶颈绝对是足够的。
SATA硬盘座
既然有SATA硬盘的空间,就必须要有用于稳定SATA硬盘的结构。固态硬盘只需要担心是否会搞坏接口,但机械盘还存在硬盘本身在震动中损坏的风险。不过,P775DM2上的SATA硬盘座还是比较简单甚至简陋的。 一片铁板、三个螺丝,就这样。 将两个较粗的螺丝装在硬盘上就完成了组装。 需要注意的是,在P775DM2上装2.5英寸硬盘需要把SATA口往上,也就是说要把铭文面朝下。在装上硬盘之后,还需要利用一颗螺丝固定,避免使用时的震动。
SATA子板
除了主板上的一个SATA接口之外,这台机器上还有另一个SATA接口连接在一个子板上。看焊盘,这块子板有可能来自一个SD读卡器模块,但现在被用作一个带宽比SD卡高三倍以上的SATA接口。MJ_SATA1接硬盘,MJ_SATA2接主板,很简单。
GPU
在P7xx/8xx系列机型上,GPU子板采用了MXM规格的异形板。MXM规格对大多数电脑玩家来说都颇为陌生,但对工作站和准系统玩家来说则再熟悉不过。它的全称是Mobile PCI-E Module,虽然为什么移动式PCIe模组会缩写成MXM是个颇有意思的英语问题,但总而言之,MXM在本质上就是一个PCIe接口,能够为显卡提供最多16条PCIe 3.0通道。在P775DM2上,这张GTX 1070同样也是运作在满血的PCIe 3.0*16上。
纵观Pascal显卡的一生,除了与前辈Maxwell对比跨定位隔代强杀的性能提升,采用了先进的TSMC 16nm FinFET制程使得它在能耗比方面得到显著的提升,而这也允许NVIDIA在笔记本平台使用与桌面平台同样规模的GPU,对游戏笔记本、嵌入式等使用场景来说,性能提升十分可观。当然,站在2022年的今天来看,这种同定位同规模仅仅持续了两代,在Ampere(以及友商的RDNA2)上,移动GPU一般都采用规模更接近低一定位桌面GPU的规模,例如RX 6800M在规模上无限接近桌面上的RX 6700XT,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笔记本电脑上的GTX 1070显卡使用的是跟桌面端1070一样的GP104核心,但具体型号是N17E-G2-A1。这颗芯片与桌面上的GP104-200-A1的区别主要在于规模:同样的8GB GDDR5显存,同样的256位位宽,但相比桌面上区区15组流处理器、120组纹理单元和1920颗的CUDA核心,笔记本上的1070规模提升到整整16组流处理器、128组纹理单元,2048颗CUDA核心。规模的提升也带来了纹理填充率、单双精度浮点理论性能的提升。这应该是有史以来唯一一颗规模高过同定位桌面卡的移动GPU了但是,由于笔记本毕竟是个笔记本,在笔记本上,1070的标称TDP从150W降低到120W,频率也从1506MHz-1683MHz降低到1442MHz-1645MHz,它的理论像素填充率也有一定的下降。
在GPU核心周围的一圈主要是供电电路以及显存,具体型号是K4G80325FB-HC22。这种显存使用FCBGA170接口,单颗容量8Gb,由32个256Mb的区块组成,速度高达9Gbps。在这张1070上,一共有8颗这样的显存,而在共板的GTX 1060 蓝天版上,虽然同样拥有八个焊盘,但只会焊接六颗显存。
不过,蓝天在旗舰机型上使用的MXM显卡与其他厂商甚至自家的其他产品线并不通用。在显卡的右上角可以明显看到一个8pin的供电线缆插槽,在不接上这根线的情况下,电脑是无法工作的。这根线需要接到主板上,旁边有两颗ITE IT8587E电源IC芯片。
与此同时,除了由于规模和功耗差别带来的理论性能差距之外,包括SLI在内的各色Pascal特色功能在笔记本卡上都有得到保留,因此在这张显卡的MXM接口上方左侧还有一个接口,这是专门为在P870这样的双卡机型上启用SLI模式而保留的,只需要用专用的SLI线将两张显卡上的SLI接口连接起来就可以在驱动程序中启动。不过,由于在Pascal年代能够提供稳定SLI增益的游戏已经少之又少,多显卡能够带来增益的场景几乎只有重度GPGPU计算,在实际使用中会去使用这一接口的消费者也确实少之又少。
除了性能,另外一点是多屏能力。由于笔记本电脑结构上的限制,除了少部分面向专业用户的机型外,很少有笔记本电脑支持3+1式的图形输出(即三个外接显示器+一个内部显示器),而P775DM2就是其中之一。两个miniDP 1.4与一个HDMI 2.0,加上内部的eDP,应该说足够大多数人用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四条输出通道都被占用,如果需要使用雷电/USB-C显示器一线通功能,就需要在BIOS中进行一些设置,否则将无法使用DP Alt输出功能。当然,设置完成之后,对应的DP口也会失去视频信号。
散热系统
众所周知,高性能必然带来高发热,而对于笔记本这种空间受限的产品来说,能否及时将各类芯片和电子元器件产生的热量排除机外是确保它能否长期稳定工作的关键条件。即使对于体积相对硕大无朋的P775DM2来说,这一基本原理也仍然适用,甚至由于它搭载的硬件是正儿八经的台式机级硬件,对于散热系统的压力只会更大。
当然,P775DM2的散热器还是尽职地完成了任务。尽管还是传统的热管+风扇结构,但P775DM2的散热器如同米格25一样诠释着力大砖飞的真谛: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均热板和液态金属,只靠足够硕大的体积和重量来压制发热,这实在是只有在板砖中才能见识到的暴力美学。总共五条1cm粗的热管,一根贯穿机身由CPU和GPU共享,CPU独享一根GPU独享两根,还有一根同时照顾CPU和GPU上电气元件的发热。
当然,能够导热还不够,热量需要及时地被排出机身。P775DM2也是如此。不过,颇为少见的是,P775DM2上的两个风扇是完全一致的,而不像一些其他机型一样无法互换,这能够有效节约供应链和库存成本,对于用户来说后期维修更换也更为方便。扯远了,这两颗风扇是台湾协禧电机制造的,12V0.5A,在拉满之后噪音确实颇大,但是只要不手动拉满就很难有明显的噪音。
IO
与狂暴的配置相比,P775DM2的IO堪称保守。四个USB3 5Gbps,一个USB-C 10Gbps,一个雷电3,RJ45、四个音频接口、SD卡槽以及视频输出接口。尽管作为笔记本来说这个IO已经能称得上宽裕,但毕竟还是与台式机相差好几个重量级。
不过,在这篇评测中特地提到IO的原因主要还是这块子板。这块子板装在右侧,负责两个USB3和四个音频接口。两颗ASM1464信号中继器用于中继USB信号并加强供电。这种设计在游戏本上是极为少见的,不仅因为这种子板设计本身就已经很罕见,更是因为现在已经有厂商能够通过软排线拉出Thunderbolt,对信号带宽、完整性和延迟要求更低的USB来说设计子板与排线的难度还要更低,现在已经不需要利用额外的硬件中继器了。
音频
P775DM2的音频子系统很有趣,外放是一个重低音炮+C面立体声音响,基本等于只能听个响,但声卡的规模远非大部分电脑上的RealTek AC97可比。 它采用了一颗ESS ES9018K2M低功耗32位立体声DAC,同时使用了一颗NEC制造的UD2-5NU继电器,提供了四个3.5mm音频接口。好吧,也许与各种动辄四五位数的专业声学设备无法相比,但与AC97声卡相比还是更高端的选择。这些元器件与对应的电路同样在子板上,进一步加剧了信号复杂度。
雷电3
尽管随着11代酷睿将雷电主控集成进CPU本体,雷电接口的普及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在你甚至可以在4-5千元价位的笔记本电脑上看到雷电接口的存在,但在P775DM2的时代,雷电接口仍然是只有顶级的笔记本电脑才会搭载的存在。不仅是因为厂商需要在设计时额外为一个控制芯片留好空间、走线与预算,还因为彼时这个Intel与Apple合作的接口仍然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专利费,这一费用最终仍然需要被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自然就无法普及开来。
不过,对于P775DM2来说,这点小事并不构成问题。P775DM2使用的雷电控制器是DSL6540,作为最早的雷电3控制器Alpine Ridge家族的成员,它连接到网卡右侧第一个USB-C接口,提供基于PCIe总线的高速数据传输。
网络
作为一台现代的旗舰游戏本,P775DM2的网络功能还是该有的都有了。尽管因为时代限制没有Gb+的有线网和原厂WiFi6支持,但这套配置在2017年绝对是旗舰中的旗舰。
有线网络方案是杀手的Killer E2400,而原装的无线网卡则是杀手1535。杀手这个名字听起来霸气,而且特别“游戏范”,但这一厂牌的本质是将市场上已有的网络设备进行重贴牌并捆绑自己的驱动贩售,与其说性能如何不如说纯纯是为了卖点存在。这台电脑上的两张网卡分别贴牌的是膏通Atheros的千兆网卡和Intel的AC1535。说性能差绝对有失公允,但是绝对没有什么特别的。
不过有一点颇有意思的是,在主板上还有一个标注着3G/LTE的焊盘。也许这款机型曾经设计过支持WWAN网络,抑或是某款主板提供对应支持呢。不过,很难想象有多少用户会在这种尺寸的机型上使用WWAN。
键盘
由于尺寸上相对并没有多少限制,整个P7xx系列的键盘无论是键位还是手感都很棒。真要说哪里有问题,就是右侧的Shift键被砍半,以为全尺寸方向键提供空间,不过总体而言的打字体验还是足够舒适的。
屏幕
由于是准系统,屏幕这块自然也有说头。AUO的B173QTN01.0在现在看来实在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尽管拥有QHD分辨率、72%NTSC的色域容积、120Hz刷新率同时支持硬件G-Sync,但是TN屏本身在显色原理上的先天劣势导致了这块屏幕泛白的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现在高刷高分高素质的QHD 165Hz甚至UHD 120Hz面板都随处可见,这块面板自身也有老化现象,更是拉开了差距。 不过好在,如果需要更换的话,板载的四通道eDP接口有足够的带宽应付4K120Hz屏幕所需的数据流,所以这也就是一个砸钱可解的问题罢了。
电池与适配器
对于这种硬件规模的游戏本来说,与其叫做游戏本,不如叫做带键盘触摸板显示器UPS的NUC更为合适。尽管P775DM2的电池高达82Wh,它的续航时间仍然屈指可数。这颗电池的型号是P750BAT-8 6-87-P750S-4272,由台湾新普科技制造。这种电池在整个P7xx系列的机器中都可以通用。需要注意的是,与大多数笔记本电脑将电池作为机器一部分塞在D壳后面不同,P775DM2的电池是可拆卸的,同时它自身就是D壳的一部分,承担支撑作用。 至于适配器,台达代工的ADP-330AB D型适配器,支持100-240V宽电压,输出19.5V 16.9A 330W功率,光是适配器本体就比一些电脑整机还要更重。在适配器上还有一个LED灯,只要接上电就能够亮起,提示操作者电源工作正常,这点在近年的很多适配器上已经没有了,不得不令人惋惜。 在连接电脑的一端,它使用的是一个DIN-4四针接头。两根相距较远的线走正极,两根相聚较近的线走正极,在主板上转换成其他元器件需要的规格。这种接头的电源在高性能笔记本、一体机等场合曾经比较常见,但由于尺寸上的限制,现在已经甚少有产品使用。
理论性能测试
讲完硬件和固件上的特点之后,是骡子是马自然要拉出来溜溜,尤其是对于一台重型板砖来说,性能就是一切。
CPU-Z CPU性能测试
使用CPUID Benchmark Version 17.01.64对CPU性能进行测试,单核400分,多核3079.1。与7700K相比,单核性能低了约30%,多核性能多了约16%。这颗CPU仅有2.9GHz的频率在这种测试中显然是略有吃亏的。
单双烤
使用AIDA-64与FurMark进行测试。 在测试中,CPU是一条平整的65W直线,GPU也是一条平整的100W直线。至于为什么是100W而不是120W,这是蓝天1070 OC显卡的VBIOS通病,实际功耗墙触发点是标准值(125W)的80%,需要通过修改VBIOS解决。本评测并不涉及对P775DM2进行魔改(因为要魔改可以改很多东西),因此对此也不做任何修正,as is without warranty。
GPGPU性能测试
使用AIDA64 GPGPU Benchmark对系统的GPGPU性能进行测试。
内缓存性能测试
前面已经提过,在P775DM2上由于硬件限制,内存运行在DDR4 2666 19-19-19-43 CR2下。不仅内存速度并不理想,70ns的延迟也不算很低。甚至在基于更老的6770HQ的骷髅峡谷上使用DDR4-3200内存跑的延迟比它还要更低。但是话又说回来,L1、L2和L3 Cache的性能表现都很正常。考虑到Coffee Lake本身也是Skylake的堆核产物,即使是工程样品U,核心与缓存系统本身的完成度也已经颇高。
Cinebench性能测试
单核1018,多核6251,性能够用。
PCMark测试
在PCMark 10 Extreme测试中,首测的设备需要完成多项测试项目,基本涵盖普通消费者需要用电脑完成的大部分需求。由于游戏环节的性能测试直接调用的是3DMark的测试项目,采用了更适用于现代GPU的DirectX而不是OpenCL,游戏环节的分数是远比前三者更高的。
3DMark测试
Time Spy Extreme
Time Spy Extreme是3DMark中面向DX12图形设备的极限性能测试,在4K分辨率下渲染。搭载1070的P775DM2得分2850,显卡分数2872,查看监控可以看到全程几乎是一条直线。
Fire Strike Ultra
Fire Strike Ultra测试的是显卡的DX11性能,同样是在4K分辨率下渲染。搭载1070的P775DM2得分4614,显卡分数4573,同样全程几乎是一条直线,除了物理测试环节略有降低。
Time Spy Extreme压力测试
3DMark能够对硬件性能释放的稳定性进行测试,帧率稳定性高于97%才能被认为是硬件可靠。使用高负载的TSE进行20次性能稳定性测试,稳定性97.6%,考虑到这台机器在2017年购入,已有七年之久,仍有这种水平的稳定度实在是质量优秀。
SteamVR性能测试
稳稳的一条直线,流畅的一笔,没什么可说的。
游戏性能测试
既然是个游戏本,不打游戏自然说不过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1070的理论性能很强,但在事实100W的功耗墙面前性能仍然受限严重。因此,在游戏性能测试环节,所有项目都将以1080P分辨率进行测试。
赛博朋克2077
作为近年来最具话题度的3A大作(之一),赛博朋克2077这款游戏凭借其优秀的剧情和稀烂的程序令人又爱又恨。而随着这两天扳机社真·赛博朋克的《赛博朋克边缘行者》在奶飞全集放出,想要爆杀亚当重锤的群友又多了十倍甚至九倍。总之,在这台搭载1070显卡的游戏本上,赛博朋克2077 1.6版本还是能够做到1080p中画质平均60帧的,考虑到这款游戏毕竟还是一个RPG游戏,这个表现确实不算差。
孤岛惊魂6
育碧最新罐头,拉美风情的雅拉岛应该说是孤岛惊魂系列的又一次创新。不过很可惜加入了ARPG元素,等级压制,剧情是有深度的可惜游戏系统还是挺糟心的。不过,育碧罐头有一个好,优化不差。在1080p高预设下,这款游戏的最低帧也是55帧,要说流畅玩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极限竞速:地平线5
该说微软的游戏这个代码质量还是好,地平线5在这台机器上竟然可以1080P高稳91帧.不得不说,pro。
古墓丽影:暗影
作为各色评测中的常青树游戏,古墓丽影暗隐benchmark的优化意外的不错,在DX12模式下运行默认高预设的测试,最低帧也有54帧,能够保持全程流畅运行。
地铁:最后的曙光:重置版
作为DX11游戏的代表,地铁:最后的曙光重制版的压力同样不小。在1080P全高画质下运行三轮基于游戏最终章斯巴达人抵抗第四帝国入侵场景的测试,可以看到平均帧数只有70帧左右,最低甚至掉下过14帧,翻译成人话就是能玩,但偶尔会有点小卡顿。
CSGO
由于CSGO是一个更偏向CPU性能的游戏,在这里用1080P分辨率,并拉低全部画面设置进行测试。最终成绩是364帧,只能说符合预期吧。
生化危机6
DX9老游戏,拉过来看看成色。由于是老游戏了,直接2K拉满,FXAA3HQ+全高,总分16702。没有成绩报告,但在香港(游戏中蓝翔)大量僵尸的场景和东欧环节化茧成蝶的场景都出现过明显掉帧,在没有进一步数据的前提下猜测是由于粒子效果的计算过于复杂。
生产力性能测试
由于时间的关系,在本次测试中将只覆盖SPECWorkstation和SPECviewperf两个套件。在更偏向3D性能的SPECviewperf套件中,由于8GB显存的存在,大部分项目的成绩竟然以外的不算太差,除了energy、mediacal和snx三项的成绩明显过低。至于SPECworsktation这个偏向CPU性能的测试,只能说一个3GHz的六核Skylake也确实只有这么点水平,没啥可说的,挨打要立正。
两项测试都是official run,具体的成绩可以参考SPECviewperf和SPECworkstation两个链接。
总结
以2022年的视角来看,重板砖笔记本电脑业已成为时代的眼泪。随着核心数战争与频率战争的展开,三家上游核心供应商陷入了永无止尽的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竞赛。消费者很难评价它的对错与否,毕竟这场竞赛的结果确实能够翻译成消费者有明显感知的更高的帧数、更快的编译,甚至价格还可能更便宜。但是,作为代价,它们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耗电、越来越热。在这台电脑所在的Pascal时代,即使是搭载GP102核心的消费级卡皇Titan Xp,推荐电源也仅仅是600W。而现在,这个规格的电源在NVIDIA的眼里只配运行搭载GA104的中端甜品RTX 3060。也许对于台式机来说,能买得起这些高规格硬件的消费者也有足够的金钱和空间来安装大功率电源和大尺寸水冷,但在寸土寸金、体积与供电都受到严重限制的笔记本电脑上,这样的进步意义究竟几何仍需要探讨。
出于这些原因,以P775DM2为代表的这些板砖逐渐成为了时代的眼泪,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当然,板砖必然还是存在的。抛开那些面向企事业单位和机构的、动辄六位数人民币的移动工作站不谈,即使是面向消费者的游戏本,也有微星GT77 Titan这样的暴力怪物,整机250W的功耗表现足以让它在游戏本的世界里屠戮全场,但P775DM2这样的传奇永远不会回来了。它的续作-X170的二代机采用了全Intel的方案,BGA CPU+BGA显卡,已经与一台普通的游戏本并无而致。也许,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放心的吹熄为它点亮的最后一支蜡烛,正式宣布一句She’s gone.
那么,我到底是在怀念什么?仅仅是在怀念过去的good old days吗?还是一个守旧的老古董的无病呻吟?我想都不是。P775DM2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个desktop replacement大行其道的年代,更是发烧友精神本身。CPU、显卡、内存、硬盘,固件tweak,黑苹果,MXM-PCIe转接卡,全机水冷,you name it.这样的自由度不仅能够让用户以自己的预算灵活搭配配置,还可以通过升级的方式延长使用寿命,甚至可以进行一些电气改装。说实话,玩了这么多年电脑,我还真没听说过有多少厂商愿意提供自己的主板pin layout等技术文档。它的问题严重到令人无法忽视:尽管理论可以升级但MXM异型卡的价格几乎是同定位桌面卡的两倍,对大多数人来说升级完全不存在性价比、在软件上下的功夫完全没法与(实际上)定价类似的一线厂商相提并论,保修层面更是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准系统玩家只能通过购买渠道获得十分漫长的保修,我有一次修卡就花了一个月,这还是在社区内颇有信誉的店家购买的机器。而在此基础上,它笨重、续航为零、噪音大的“优势”也让携带它去图书馆之类的场合成为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虽然以它十分张扬的外观来说大部分人也应该不愿意背着它去严肃场景吧。以P775DM2为代表的准系统笔记本只适合一类人-电脑发烧友,而且是愿意为了电脑本身牺牲一切的发烧友。这个发烧友需要有勇气去面对软硬件上的各种不好用,并且有足够的能力去自行-或者参考别人的攻略-改善它。同时,ta还需要有足够的预算去购买各种折腾用的器材。CH341a、硅脂、导热垫都只是入门,之后的投入更是不可估量。这样的人不仅相对电脑用户少得可怜,他们还需要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为什么不去折腾标准硬件(例如ITX)。
但说实在的,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也许,那个时代,真的再也不会回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