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参与研发的平板电脑的那些事

X-STATION/Eve V2平板电脑DVT内测机评测

Posted by Bob Guo on June 27, 2021

感谢X-STATION提供本次DVT内测机型,请注意DVT机型并不代表最终产品质量
DVT2 说实话,作为一个笔记本电脑/二合一电脑的狂热发烧友,对于Eve V这台平板电脑我个人是十分喜欢的。优秀的屏占比与面板质量、Thunderbolt 3带来的极佳的拓展性、使用酷睿M平台带来低功耗低发热的同时还能享受长续航和轻薄的机身,唯二我觉得略有遗憾的就是手写笔和键盘。所以,当我得知该平板的第二代产品的时候,我自然加入了产品设计的社区。这个计划从2020年8月21日规格书决定下来之后,直到今天终于开花结果。
作为全程参与这台平板从概念讨论到实际成品的“名誉产品经理”,也作为笔记本玩家,我自然不会缺席DVT内测活动。之后正式版的评测我也会再写一遍,但是内容上会略有不同。这篇评测更注重于一些不会有特别大的改变的地方(比如外观),性能测试这些将会在正式机型的评测中再去完成。

开箱

这次开箱的DVT2机型的包装仍然是一个Demo,正式产品可能会有变动。

箱体

All Boxes Mainbox Top Side 上次V1的箱子由于包括了平板、键盘和手写笔,采用了一个大箱子的包装方式,而这次键盘和手写笔都是单独售卖,包装也分开包装。从我个人的角度上来说,我更欣赏上代产品全部打包的销售方式:由于Windows本身的历史包袱限制(关于这点我的朋友FlyGoat在他的文章里有做过评价,我很赞同他的观点),我认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台没有键盘、触控板和手写笔的Windows平板是难以适配Windows这一完整的桌面操作系统的。当然,作为内测人员,我拿到了所有的配件,我也同样推荐你购买时一起购买键盘和触控笔。

附件

Charger and Paperworks Charger's Text Charger's Port 这台机器的附件只包括了65W的PD充电器和充电线。由于其他参与内侧的朋友遇见充电头的兼容性问题,这个问题我将会在正式机型的评测中做兼容性测试,在此就先不展开。原装的65W充电头是深圳市索源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除了20v3.25a、65W的满功率之外,还支持5v3a、9v3a两个常见的手机快充规格,以及12v、15v3a的大功率规格。相比于DVT1的充电器,DVT2的版本在接口处做了镜面处理,虽然我个人是觉得这样做反而十分突兀比较没必要,但这个就比较主观。附赠的线缆是1.5m长的,没啥好说的,不过我的DVT1线缆出现了端口掉落的问题,这个比较离谱,属于做工问题了。

外观

All parts

尺寸

thickness without keyboard with keyboard attached V2的尺寸作为一台13.4英寸的平板电脑来说其实不算过分。308.6 * 208.6的长宽,不带键盘厚度压到10mm一下,带了键盘也仅仅是15.45mm。不带键盘的重量只有904.5克,作为平板来说肯定是略有过头,但是let’s face it,这不是那种8寸阿童木废物,这可是一台完整的AMD64电脑,在性能面前这点尺寸问题我个人认为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当然,你要是说拿那些日产贵物来对线…….我也不知道说啥,人家那工艺那技术水平确实牛逼,暂时学不来。

Windows Hello与指纹识别

Windows Hello 这台机器同时支持红外识别与指纹识别,红外识别的精准度极高速度也飞快,但指纹仍然沿袭了上代产品的“优良传统”使用并不愉快。这代产品加入了红外识别是一个很不错的功能,起码说让“平板模式”下的使用能够有一定的体验可言。我个人认为,基于Windows Hello的红外解锁系统真的是未来,可惜我只在少部分机器里有幸体验过这一技术。

屏幕

Comparison between DVT1 & DVT2 Another shot 上一代机型的屏幕采用了夏普的LQ123Z1JX31,是一块3:2的2K超高清屏幕,使用体验十分优良-除了某些较老的Windows软件UI并未针对高分屏做好优化之外基本没有任何问题。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在V2上继续使用这块屏幕也并无大碍,但最终还是决定使用一块4K+分辨率的面板。这款屏幕的具体型号不方便透露,但是规格上来说,这块面板跟戴尔在新款XPS13上使用的十分相似,同样的3840*2400 16:10分辨率,同样的100%sRGB和90%DCI-P3色域0,观感上来说,这款屏幕可以说是绝杀。不过,这块屏幕也有一定的缺点。Crack由于采用了镭雕工艺而且没有优化好,这一批次的产品按屏幕的时候有可能会压裂玻璃,我手上的测试机就因此受到一定的损伤,但是并不影响使用,且这一问题会在正式生产中得到改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摄像头十分突兀,而且DVT1机型还有屏幕面板预留位 置与实际位置不同的问题十分突兀,好在并不影响使用。

键盘

Keyboard layout Keyboard 啊,我们终于说到这里了。被无数用户吐槽的键盘,除了键帽和可以同时作为蓝牙键盘使用两项优势之外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优点,但排线断裂这个致命缺点在社群内也造成了极大的争议。 从我个人的使用体验来讲,上一代键盘在能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其使用体验还是十分优秀的:打字手感舒适又准确,七彩RGB背光啥的也算是应有尽有,三档位蓝牙这种功能就先不说,我最中意的是它把V和BackSpace改成了具有特色的品牌Logo和Oops!字样。不过,除了排线断裂之外,另一个我颇为不爽的点就是它并没有一个CapsLock指示灯,也就是用户只能在打字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键盘是否在大写锁定状态。
这一代的键盘更换了供应商,但是也没有了蓝牙功能和有趣的键盘键帽。不过,手感方面,这块键盘确实没有令人失望。据说这款键盘的代工厂同样生产苹果的妙控键盘,虽然供应商不一定能代表产品质量,但对于这块键盘来说,我个人已经十分满足了。 我这边拿到的两款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没法吸附上屏幕,对于平板电脑的使用场景来说这个是一个极其致命的问题,加上其他方面的不成熟,也使得我在评测期间更偏向将它用作主机,连接到显示器与键盘鼠标上进行操作。

手写笔

Pen case Pen 上一代产品的手写笔采用了Surface同款的N-Trig协议,1024级压感,跟Surface Pro 3/4理论上同水平。但V1屏幕太过顺滑导致手写笔无法精确定位,从我个人的使用体验下来V1的手写笔在需要进行内容创作时更多是“鸡肋”,但由于笔是附赠的倒也没啥问题。
这次的V2更换了基于wacom的技术,4096级压感,但是需要额外购买。实际体验上,这支笔的体验还是比较舒适的。虽然V2仍然没有彻底修复V1屏幕过于“顺滑”的问题,但更高精度的手写笔确实让手感提升了一个层次。就我个人来说,V2的屏幕手感足以让我使用它进行一些需要手写笔才能完成的创意工作。这支笔只需要使用一枚九号电池就可以供电,还是十分方便的。

电池

V2采用了一块41.3Wh的电池,使用USB Type-C充电器供电,所有三个接口都可以用作供电。由于这次采用了4K屏与18w的处理器,我个人比较担心的是这块电池能够支撑多久。根据其他朋友的测试,这台机器支撑3-4小时就已经是极限了,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是比较难以接受的。根据社区反馈,上游也正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讨,看看接下来是否还能有更灵活的方案(我个人建议借鉴Fn+Q)

配置

平台

CPU GPU 由于AMD至今为止都没有可靠的平板方案,V2仍然采用了11代酷睿平台Tiger Lake的处理器。不过,这次的处理器是15W的低压U,而非之前7w TDP的Y方案。相对应的,散热器也从原来的被动散热更新到了现在的主动散热。
我手上的样机采用了Intel Core i7 1165G7处理器,是虎河家族中最常见的i7。在之前的Intel处理器中,低压i5和i7的区别并不大,基本可以认定为官方超频版,但这一代的i7比i5多了4MB的L3 Cache,GPU也多了16个CU达到96个。当然,考虑到平板的form factor带来的各种问题,这16个CU能够有多少差距就见仁见智了。如果条件允许,我肯定是更希望它采用了AMD基于Zen 2或Zen 3的方案,但这个可以等到下一代产品。

内存

所有V2都采用了LPDDR4x 4266规格的内存。当时我们对使用3933还是4266有过一定讨论,最后还是决定全部使用LPDDR4x 4266。内存板载无法更换,但是对于特殊需求的用户(比如我)还提供了32G的SKU可选。据我所知,目前市面上很少有32G LPDDR4x的方案,对于内存有需求的用户来说,32G的SKU就很有竞争力了。我手上这台机器采用的是镁光的颗粒,型号是MT53E2G32D4DT,单颗粒32Gb,用八个颗粒组成了双通道的32GB内存。目前中国大陆地区有售的所有SKU至少都是16G的内存,应对日常使用毫无压力。

IO

Left Right 这台机器的IO比较“稀缺”,两个雷电4一个全功能USB Type-C接口。从功能上讲,这样的IO能够覆盖几乎所有的需求,而且高带宽带来的一线通能力也十分重要。我自己使用的技嘉M27Q显示器支持USB Type-C一线通,同时可以接入键盘鼠标和显示信号,可惜只能提供15w供电需要额外外接充电设备,否则这种一线通方案对于我这样空间受限的用户来说将会是极为舒适的。因为穷买不起雷电设备,我没有对雷电4进行测试,不过正式版发布时应该可以搞到一套TB设备做测试用(疯狂暗示)

SSD

SSD 由于采用了虎湖平台,那么理所当然的,SSD也应该选择了PCIe 4.0规格的。不过,由于全球芯片短缺和Chia币爆火,所有DVT内测机型采用的是金士顿的Design-In系列固态硬盘,而且后续的全部产品都使用了PCIe 3.0的固态硬盘产品。有一说一,对于平板的form factor和使用场景来说,没有PCIe 4.0固态硬盘并非一个特别难以接受的问题,而且考虑到全球供应链短缺与小OEM本身拿货难度就高,这一问题好像也没有那么无法原谅。但是,问题毕竟是问题,我个人希望在接下来的产品能够修改这一问题,起码提供一个PCIe 4.0的NGFF布线方便用户自行更换。
不过,根据官方图片,512GB版本固态采用的是FH12808UCT1-76颗粒,是金士顿贴标的3D TLC颗粒,起码性能和耐用度是还可以接受的,我唯一剩下的就是会不会继续发生上代660P和760P混用的问题。

无线网络

1202年的产品不支持WiFi6就十分说不过去了。这台机器采用的WiFi方案是Intel的AX201,支持WiFi6,AX201这张网卡就没什么好说的,中规中举的卡。最近价格比较昂贵,而且产量似乎有受影响,不过应该问题不大……
可选的LTE方案是Fibocom的NL668,最高可达到Cat 4 150Mbps上行和50Mbps下行。虽然对于海外用户可能性能有点影响毕竟我不知道外国的LTE它速度怎么样,但是起码在中国大陆这个是没啥影响的。没有什么好说的,插卡,打开LTE开关,直接上网,不多BB。加入LTE方案对于星巴克战士来说是一个很有用的功能,毕竟不一定哪里的网络正在维修,LTE的加入就方便很多,但对我这样的住宅公司两边跑的人来说,确实有点不太必要。

TF卡

SD Card Slot 对于平板电脑来说,是否支持TF卡拓展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作为Windows平板,V2也毫不例外。不过,V2的TF卡拓展让我十分不满的一点在它只能运行在USB 2.0总线上,这点……我不想多说了。往好的说,大容量SSD+USB导致高端Windows平板对TF卡的支持更多是图个乐,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但对我个人来说,非得加个USB2其实我是很不满意的,这就跟前面的SSD一样,你说有啥影响吧?其实也没多大影响,但你说没影响吧,又感觉心里膈应。还是那句话,下代产品改了这毛病,请。性能测试就不做了,怪膈应的,干啥都拷SSD里吧。

UEFI Firmware

上一代V1简陋的UEFI Firmware相信用过的人都难以接受,两款产品的UEFI虽然UI差别不大,但功能已经丰富到有点过头了,很明显是内测版的公版BIOS,甚至还支持内存与CPU的超频。虽然我对上一代产品颇有微词,但超频选项确实太过头了。具体的功能需要等到正式版出来才能进行评价。当然,除了UI,UEFI固件本身也是一个需要讨论的内容。如果你有看过我之前的大纲,或者你翻看了我的GitHub repo,你会发现我本来有很多性能测试,但为什么在这篇最终稿里没有出现?这台机器在跑分时首先会在4Ghz维持几秒,然后掉到2.几Ghz,十分正常;之后又会掉到1.6左右,这也很正常-考虑到平板的form factor,对性能进行刻意限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在于随后它会一直掉掉掉掉到0.4Ghz,这时即使能够完成跑分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且,我所有测试都运行在空调房里,恒温18摄氏度,加上这是一个主动散热的机器,无论怎么样都不应该卡在0.4Ghz。这一问题是很致命的,也使得我无法进行任何有意义的性能测试。所以,性能测试环节就留待正式机吧。

总结

All creators 到目前为止,V2这台机器的完成度其实已经很高了,但是问题也不少。包括我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问题在内,内测期间社区发现了大量的问题,很多都是较为致命的。作为一个笔记本玩家,我十分支持通过社区内测等方式让产品能够获得更加完善的测试与Debug:对于厂家来说,通过社区千奇百怪的使用环境反馈出来的问题能够帮助打磨产品并填补软件方面存在的、难以在生产线QC环节检测出来的问题,而对于玩家来说,能够优先拿到有趣的机器把玩体验也是一种快乐。All Feedbacks截至完稿,已经有将近60条问题与建议,这些反馈对于最终成品的质量肯定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我也会对正式版机型进行完整的评测与分析,主要集中在它的性能表现上。
至于机器本身,我个人认为如果你对二合一有兴趣那么这台机器觉得值得你去关注。Iris核显高性能+4K高素质屏幕的使用体验、AMD64架构带来的完善的生态链以及箭在弦上的Windows 11针对触摸带来的优化,如果这台平板在正式发售时修复了这些所有的问题,那么我认为它完全有资格跟Surface Pro这类的超高端Windows平板一战。至于散热问题,社区正在讨论是否要专门研发一套适配的半导体散热器,但我个人认为更优的解决方案是在已经立项的显卡坞基础上针对V2进行专门优化,做出一套类似MSI GS30这样的方案,配合能耗比更高的现代处理器,做到更为优秀的使用体验。
顺便一提,我用它装过Linux,除了Ubuntu自带的GNOME出现了奇葩的问题之外其他发行版/DE的用户可以放心大胆地购买它来装,除了生物识别还是不行之外没有问题。AOSC和Arch的GNOME也没有问题,所以最后锅只能甩给Ubuntu魔改GNOME了。这一问题已经报告给了Ubuntu的社区,虽然我并不指望得到什么修复。又是想念Unity DE的一天呢(笑)